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

虛線的惡意



  「什麼叫做主觀的真相?當它在電視上播映時,就變成刀子,變成手槍了。你們那種自私的真相,可以把一個人完全從社會上抹殺掉......」

  首都電視台新聞剪接師遠藤瑤子剪輯的新聞檢證單元,常大膽暗示熱門疑案的凶嫌,成為收視率最高的新聞節目,也引來台內主管的嫉妒和輿論的批評。

  一日,某郵政省官員將一捲錄影帶送到瑤子手上,錄影帶的內容,暗示近來政府一宗不法利益交換的主謀身分。瑤子憑著一貫的直覺剪接出一個「詭異的笑容」,不露痕跡地讓螢幕前的觀眾目不轉睛地認定了某些「事實」,結果掀起軒然大波。

  接二連三的蓄意騷擾、陸續接獲的偷拍錄影帶,拍攝者和被拍攝者的心理攻防,面對這些後果,瑤子該如何應付,怎樣脫身?被五百二十五根掃描線的光輝照亮的每一個角落都是謎團,也都是線索……

  當所有觀眾都認為新聞畫面公開了隱藏的真相時,
  不為人知的惡意其實已經悄悄滲入;
  拍攝者與被拍攝者創造出了由虛線構成的電視畫面,
  正義,是否真能在其中彰顯?


  或許分成兩個部分來說,首先是故事,可以將整本書截斷為三個部
 分,先是掌握社會公器的電視台為了刺激收視率,利用踩在灰色地帶
 的描述手法暗喻犯人,運氣好命中了,名氣與收視率都來了,運氣不
 好猜錯了,也可以擺擺手撇清責任,只是書中有人運氣不好,被電視
 台搞得接近家破人亡。

  再來卻是風格一轉,利用兩個帶有跟蹤狂性格的角色互相接近、互
 相剖析,營造出驚悚恐怖的氣氛,最後再轉一次,出現了有推理元素
 的懸疑故事,最初送到電視台的影帶到底是出自誰的手筆?

  由於重點被不斷的轉換,很難說是一個故事的起承轉合,還不如說
 前面的故事是下一個故事的前置,利用已經架構好的人際關係,再來
 演一齣不同的故事。

  這樣被切割的故事自然不好看。

  而另一個部分則是不斷拋出的社會議題,像是第一段提出的,為了
 收視率而不斷踩線,這種行為要靠道德自律還是法律的限制呢?

  不過也僅是帶過就算,並沒有深入,像是前段問題的答案,也只是
 在故事最末說,不要管媒體是否作假,人要靠自己,對於媒體的說詞
 不要百分百的相信,要懂得懷疑。

  姑且不論問題答案的主詞不同,看到這個答案,頓時生出翻譯文學
 生不逢時的感慨,書本誕生的時間是1997年,登台的時間卻晚至
 2014年,這時台灣的社會風氣已經有很明顯對大眾媒體的不信任
 ,一張臉書圖片的傳達可以勝過一本書想講的重點。

搞錯,是
這張才對

  








  










延伸:名言圖產生器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