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2月9日 星期五

有翼之闇:麥卡托鮎最後的事件



  蒼鴉城內,死神展開暗黑的羽翼

  當「我」來到座落於京都近郊、宛如歐洲古堡般的豪宅時,悲劇已經開展了。
   
  一具具無頭屍體、匪夷所思的密室、奇妙的模仿殺人、以及死而復生的死者……蒼鴉城成了凶手的表演舞台,堅持著某種殺人美學。
   
  更令人心惶惶的是,凶手竟然能在警方介入調查的同時,繼續在城內肆意犯案,如此大膽挑戰警方的背後動機,是什麼驚人的祕密?

  令真相更加撲朔迷離的偵探們
   
  為了解決這起充滿「謎團」的連續斬首殺人案,偵探木更津率先出馬,而在事件達到最高潮之際,麥卡托鮎也登場了——「名偵探」與「銘偵探」反覆交棒推理,各種神推理紛紛出籠,真相不僅沒有水落石出,反而層層疊疊糾葛不清。究竟他們所導出的壯烈結局是……!?

  為什麼本書面世迄今爭議不斷?
  難道它只能永遠被貼上「崩壞」「顛覆」的標誌?
  大家真的看懂《有翼之闇》了嗎?



  如果說有什麼是故事的基底,我認為是後記中提到的,誰才能登峰
 造極=為謎題揭開最後的真相=神,並輔以後期昆恩問題,這指的是
 偵探在招集案件關係人發表推理時,經常會出現新線索而推翻之前的
 結論,使得案情急轉直下,以及無限循環的階梯,這指的則是永遠向
 上或向下無限循環的階梯,這兩項來構成故事。

  依據這些呈現出來的故事則是許多散落的線索,創作者可以俯拾這
 些片段,組合成自己認為可能的真相,而且在推理時,可以根據後期
 昆恩問題的變體表現手法,由推理者自行添加之前不存在的事實來加
 大故事,像是第一階的推理,木更津添加了密室的鑰匙比預期更多把
 來否定密室的存在,因此,只要有夠多的推理者,就能不斷往上創作
 出許多內在邏輯一致的卻各異的真相。


  這有兩個特徵,首先是接下討戰狀的讀者也要有創作者氣質才能在
 故事提供的四種真相結束後再上一階,更新成故事,單純接受作者的
 話的讀者,大概會停在第四個令人錯愕的真相,但其實,如果讀者的
 創作慾旺盛的話,莫說作者發出挑戰的第五階,再往上寫出第六、第
 七階,甚至再再往上也是有可能的,即便嫌疑犯的人數隨著故事發展
 急遽減少,但只要添加設定,像是最初的兇手已經死了,之後的兇案
 是被推動的第二兇手動手之類,就能無限擴張階梯的數量。

  至於第二個特徵有點像網路上的論戰,最後一個回文的人獲勝,這
 基於大家的推理都沒有被事實所推翻,於是,誰更有精力撐到最後說
 話便是勝利者,算是有衝勁的年紀的特徵,脫離這年紀的讀者未必能
 接受這麼有精力的玩法。

  或許這麼說,挑戰其他創作者,以及孳孳不倦的寫出更多可能,是
 擁有青春氣息的出道作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